一、新生(1949-1957)
新中国成立后,保险归央行管
央行三板斧:
1、重新梳理
当时我国有64家华商保险公司和42家外商保险公司获准恢复营业。官僚接管,非官僚合并。
1951年下半年,上海的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和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合并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,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金。
1956年,太平和新丰合并为太平,总部迁往北京,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。

2、新建公司
1949年10月新建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(原中国产物保险公司)

3、对外严管
废除外资保险公司特权,到1952年底纷纷清退
50年代初的保险业务,对国家机关、国营企业、合作社财产和运输工具的旅客实行强制保险。在城市开展自愿保险,包括火险、运输险、人身险。在农村采取自愿投保方式,包括畜牧险和农作物险。

二、沉睡(1958-1978)
1958年,大跃进运动开始,10月,西安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:人民公社化后,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,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,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。

1958年12月,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“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”的决定。
1959年1月,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召开第七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,部署善后清理工作。
1959年起,国内保险业务除上海、哈尔滨维持了一段时间外,其他地方全部停办。
国家只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下设保险处,对外联系业务时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、中国保险公司、太平保险公司。
1966-1976十年动乱,中国国内保险业务彻底停办。

1969年,与我国有再保险关系的国家由32个下降到17个,有业务来往的公司由67家下降到20家,业务合同从219份减少到49份。
1972年,政府决定恢复人民银行系统,保险成为人民银行系统中中国银行的一个部门,对外名义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。
三、苏醒(1979-1991)
1979年2月,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提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。
1979年4月,国务院批准《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》,中国人民银行颁布《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》。
1979年11月,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对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。
1985年以前,一直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。有一年新疆灾害频发,人保赔付率直线上升,考虑风险太高,就退出新疆部分农业保险市场。
1986年7月,负责新疆农牧业的兵团自己成立了家保险公司—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。
2017年更名为:中华联合保险集团。

1987年,恢复了交通银行保险部(前身是民国时期太平洋保险公司),1991年更名太平洋保险公司。

1988年深圳设立平安保险公司。

在1992年前,中国境内只有这4家保险公司。
四、成长(1992——至今)
1992年的保险业发展缓慢,于是国家引进了友邦,友邦从美国带来了新玩法:保险代理人制度,就是保险公司专门雇人卖保险。1992年以前中国保险业务大多都是银行网点代销。
国家又做了两件事:
1、 立法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》1995年6月
1) 注册资本至少2个亿
2) 分业经营——一个公司只能做一个业务。
1998年,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为:
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——人身险业务

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——财产险业务

中国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——再保险业务

3) 外国保险公司想进入中国发展,必须中外合资。
中国加入WTO,财产险取消这点,但是寿险不行。所以友邦是目前唯一外国单干的寿险公司。
2、 监管
1998年11月,成立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,简称保监会。负责发放经营牌照、维持秩序和推动发展。2018年和银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。
1994年10月,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开业。
1995年1月,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,2014年6月更名为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。
1996年,新华人寿、泰康人寿、华泰、华安、永安。
1996年11月,国内首家中外(加拿大)合资人寿保险公司:中宏。
2005年,两岸首家合资保险公司:国泰人寿。
2013年,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:众安保险(阿里巴巴的马云、腾讯的马化腾、平安保险的马明哲筹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