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传统节日的印象,大多以吃为主。独有端午,除了吃粽子,还有赛龙舟,可谓有吃有玩,欢乐多多,所以记忆格外深刻。
北方缺雨水少江湖,所以鲜见赛龙舟这一传统节目。南方则不同,水网密布,江河湖泊众多,随便哪个县乡村,都能找出适合赛龙舟的地方。因而,赛龙舟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习俗,深深印刻在端午文化记忆里。
家乡地处赣东,一条名为信江的河流穿村而过,水面虽不太宽阔,却也能排下近十条龙舟。于是,每年端午时节,回乡看龙舟、赛龙舟,便成为心心念念放不下的事。
小时候,不知道端午的由来,只清楚这一天可以尽情地吃粽子,吃完后麻溜地跑到信江边,占据有利地形,围坐在树荫下,等待着观赏号子震天、龙舟竞渡的宏大场景。
长大后,才知道是端午为了祭奠屈原,纪念那个壮志难酬、投江报国的贤臣和爱国者。为了寄托思念,人们荡舟于江河之上,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。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诗云;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美好的生活,需要仪式感的妆点。这一天,喧闹的锣鼓声,瞬间打破了江湖的宁静。平日闲散的村野,因为龙舟的加入而变得庄重起来。想想也是,虽然传统节日众多,但没有哪一种活动,能够这么隆重,把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、吸引过来。
鞭炮音落,锣鼓声起,龙舟入水,整条河开始沸腾。恰如唐代诗人张建封在《竞渡歌》中写的那样:“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。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霓晕……”
如果说城里人的仪式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、愈发新奇,那么农村人们的仪式感大多体现在传承上。比如,端午赛龙舟,传承千年,历久弥新。
一条龙舟上,最重要的岗位莫过于鼓手了。鼓手是发号员,是指挥官,是这一天江河湖泊里理所当然的老大。鼓点落下之处,正是举桨划出之时:鼓声轻柔,则可慢划休息;鼓声急促,则要拼尽全力。听鼓行动,循音出力,其实也是龙舟上核心意识的重要体现。
舟尾的舵手,看似默默无闻,实则力盖千钧。舵手表面上波澜不惊,实际上暗流涌动,跟着鼓点把舵,一进一进,左右把关。舟行水面,尾舵差之毫厘,龙头就可能失之千里。因为实在太过重要,所以舵手一定要年长老道者、经验丰富者,方能胜任。
需要拼尽全力的,是坐于龙舟两边的划手们。众人划桨开大船,整齐划一、步调一致,才能聚力疾行;如果各自为战、一盘散沙,必然跟不上节奏、赛不出水平。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拧成一股绳,才能实现“团结就是力量”。
还有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就是岸上奔跑围观的人们。旌旗招展,锣鼓喧天,加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加油声、呐喊声,构成了端午节最美妙的画面。其实,在人生的赛场上,我们小部分时间在台上比赛,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台下鼓掌。不吝惜掌声,才能让龙舟赛得更加精彩。人生亦如是。
中华文化的智慧,在赛龙舟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吃上一个粽子,赛上一天龙舟,记忆一段历史,传承一种文化。江湖的五月,是一个民族的端午。